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团队赴郑州智能传感谷开展暑期实践学习——聚焦智能传感前沿,赋能产教深度融合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    浏览次数:

2025年8月,机电工程学院郭世成、张智栋、郭爽等教师团队赴郑州智能传感谷中心开展暑期实践学习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智能传感产业核心区,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,推动专业课程与行业前沿技术精准对接,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新动能。

探访智能传感高地,感受产业创新活力

郑州智能传感谷作为河南省重点打造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,依托国家超算郑州中心、中科曙光智能超算等算力中心,已形成涵盖智能终端、汽车制造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20条重点产业链。在传感谷运营中心负责人的引导下,教师团队参观了智能传感器共享产线、中试平台及研发实验室。该产线作为河南传感器行业首条共享产线,集成了100余套高端精密制造设备,通过产业联盟模式为企业提供中试及小批量制造服务,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。

教师们现场观摩了MEMS传感器封装测试、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等关键工艺流程。郭世成老师表示:“共享产线的模式解决了企业重复建设的高成本问题,其柔性化生产设计对学院实训基地升级具有直接借鉴意义。”张智栋老师则聚焦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,与企业工程师深入探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实际产线中的部署方案。

对话行业专家,共谋产教协同路径

在座谈会上,郑州智能传感谷产业链链长王德敏介绍了区域产业生态建设成果。他指出,传感谷已吸引多家传感器企业入驻,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,2025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百亿元。针对人才培养需求,他提出:“企业亟需既懂传感器原理又具备跨学科集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,希望与学院共建‘订单班’,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设计。”

各位老师结合自身在航空动力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经验,建议联合开发“智能传感技术”系列教材,并引入企业案例库。提出:“可借鉴传感谷共享产线模式,在学院建设‘微缩版’智能传感实训平台,让学生通过实操掌握数据采集、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。”双方还就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、联合申报智能传感技术攻关课题达成初步合作意向。

实践赋能教学,推动专业转型升级

实践中,教师团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。郭爽老师带领团队优化了某型号压力传感器的温漂补偿算法,使测量精度提升;张智栋老师参与的工业物联网节点部署方案,成功缩短设备联网调试时间。这些实践成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,更为学院《传感器与检测技术》《工业物联网技术》等课程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。

返校后,教师团队立即组织专题研讨会,分享实践收获。院长在总结中强调:“此次实践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。未来将常态化开展教师入企行动,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‘三对接’,为区域智能传感产业输送更多‘用得上、留得住’的技术人才。”

背景链接:产教融合的持续探索

近年来,机电工程学院通过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举措,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。2025年,学院牵头申报的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成功获批,并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。此次郑州智能传感谷之行,进一步拓展了学院在智能传感领域的资源网络,为专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结语

通过此次实践学习,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团队不仅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,更明确了专业改革方向。学院将持续推进“教师入企、专家进校”双向流动机制,以产教深度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,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
 

上一篇
下一篇